Moving Average
移動平均線,顧名思義就是持續移動範圍來計算平均值。
目錄
用 Google Sheet 追蹤自己的股票均線圖
算法上很簡單
MA 20 = 過去20日的收盤價加起來/20
MA 60 = 過去60日的收盤價加起來/60
MA 200 = 過去200日的收盤價加起來/200
想要利用Google sheet輕易製作自己追蹤股票的均線圖,請點這裡。
👉 回到目錄
均線真正的意義
在約100多年前,有些數據統計家為了快速歸納出資料變化的趨勢,發展出移動平均的計算邏輯,理論很簡單,固定一個範圍加總平均,然後維持區間一直不斷移動,就能找出連續資料的變化趨勢。
這樣說好了,每天去市場紀錄當日米價,每5天平均一次,如果今天的平均值比昨天高,說明了什麼?
- 今天的米更貴了 (x)
- 今天的米跌價了 (x)
- 今天的米持平了 (x)
那均線說了什麼?
- 過去5天的平均收盤價格(O)
這不是廢話嗎? 這就是廢話。
以為計算了一個指標就能告訴你市場趨勢?真是天真可愛。
👉 回到目錄
均線的股市使用情境
在股市使用的大致法則
情境 | 訊號 |
現價超過MA或是 短天期MA超過長天期MA | 黃金交叉 |
現價跌破MA 短天期MA跌破長天期MA | 死亡交叉 |
三個月約有60天的交易日,MA60 =季線
一整年約有200天的交易日,MA200 = 年線
👉 回到目錄
均線迷思賣壓來源
迷思普遍認為
跌破月線,因為是本月的收購成本,可能觸及到停損,所以會有月的賣壓。
跌破季線,因為是本季的收購成本,可能觸及到停損,所以會有季的賣壓。
跌破年線,因為是本年的收購成本,可能觸及到停損,所以會有年的賣壓。
合理嗎?
似乎很合理啊,之前不是說均線就是收購價格的參考嗎?
所以跌破就是低過成本,有人就想跑了,所以沒錯啊。
胡扯嗎?
似乎很胡扯啊,你怎麼能確定收盤價等於大家都買在這個價格呢?
又怎麼確定跌到成本就會觸及停損呢?
而且是真的人人都設定同一個停損嗎?
均線變成一個共識,各自表述。
👉 回到目錄
均線用法大公開
如此均線到底該怎麼用呢?
1.與其他計算價格分析的支撐點比較(其他支撐點建議找財報分析計算的價格)
2.當作市場溫度計
情境 | 訊號 |
現價 > MA 也高於其他支撐點 | 市場過熱 1.積極者衝一波,嚴格設定資金控管跟出場 2.保守者先觀望,等價格回跌到其他支撐點再出手 |
現價 < MA 也低於其他支撐點 | 市場冷淡 1.積極者逐步買,一樣設定資金控管跟停損 2.保守者可等現價回到MA之上再跟進 |
👉 回到目錄
更多支撐點文章,請看【BIG ASK】現在適合進場嗎?
現在就去追蹤奧德賽instagram。